English

浓雾·逆温

1999-02-02 来源:光明日报 邓润泽 邓春香 我有话说

1997年12月至1998年3月,我国大部地区连续出现大雾和逆温;1998年12月起,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又出现大雾笼罩的现象。1998年12月26日从凌晨到9点,四川成绵高速公路因大雾导致9连环撞,造成多人死伤……

大雾不仅导致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航空交通受阻,电网故障,给生产、生活乃至生命带来影响和威胁,而且还损害人体健康,应引起高度警惕!

雾和逆温,本是常见的天气现象,但有时它会充当“健康杀手”。本世纪以来震惊世界的大气污染事件已发生多次,最主要的有8次,总计病例和死亡者达数十万人。其“祸首”就是大气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,而雾和逆温则是其“帮凶”。

1930年12月,比利时马斯河谷地区出现大雾和逆温,致当地工厂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沉积,造成数千居民发病,死亡60余人。

1952年岁末,大雾笼罩英国伦敦,由于两个逆温层结合在一起,使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大量聚集,成千上万的居民都患上了呼吸道疾病,4天中就死亡4000多人。1962年12月,这里再次发生烟雾事件,死亡700多人。

大雾和逆温多发生于冬季,有时深秋也发生。1948年10月末,拥有1.4万人的美国工业小镇多诺拉,由于逆温和大雾的出现,空气中二氧化硫和金属粉尘等迅速积聚,造成6000多人患病,17人死亡。

1972年,人口不过25万的日本四日市,由于多雾和逆温存在,10多个大石油化工厂和100多个中小企业排放的13万吨粉尘和二氧化硫弥漫不散,超过允许浓度的5—6倍,造成数千人支气管病变,称“四日哮喘病”,死亡10余人。

据研究,城市的尘埃含量比农村高10倍,一氧化碳高30倍,二氧化硫高40—50倍。当有大雾时,大气污染物会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的物质,此新物质毒性比原污染物大得多。如二氧化硫在大气中被氧化后与雾滴结合,形成硫酸气溶胶,其毒性提高10倍以上;若再与光化学烟雾(氮氧化合物与碳氢化合物共存于大气中,经紫外线照射就产生光化学烟雾)相遇,毒性便更大更剧烈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均具有吸水性,更易形成大雾经久不散,这自然加剧了大气污染的危害。

逆温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可成为害人的“助手”。一般情况,气温是随地面高度增加而降低的,平均每上升100米,温度即降低0.6℃。这样,低层温度高,空气密度小;高层温度低,空气密度大,就造成大气“头重脚轻”而出现上下翻滚,空气对流,使低层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粉尘向高空移散,有助于排污。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,却会出现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的现象,导致空气“脚重头轻”。这种现象就叫“逆温”,发生逆温的空气称“逆温层”,即“阻塞层”。此时,逆温层下的烟雾、杂质不易穿过逆温层向上扩散,污染物无路可走,只好“流毒人间”。同时,有逆温时,一般风速都很小,污染物更不易扩散。因此,逆温层强度越大,层次越厚,维持时间越长,其污染就越重。

专家指出:冬雾中的其他有毒物质和致病微生物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。由于冬季起雾时,气压低,来自各方面的污染物难消逝,特别是酸、胺、酚、苯等毒物及各种病原微生物滞留其中,积聚浓度较高。它们刺激人体的某些敏感部位,引起气管炎、喉炎、结膜炎和一些过敏性疾病,对于年老体衰者,可能危及生命。

怎样防止浓雾和逆温的危害?

对大雾和逆温,目前尚无驱除消灭之法,只能通过保护环境,加强防护来减轻危害。每个身处大雾、逆温区的人均应加强自我防护:(1)减少外出;(2)养成雾日出门戴口罩、手套及防护衣的习惯,以防有毒物及致病微生物从口腔、皮肤侵入,回家后应及时清洗手、脸、足等部位;(3)有晨练习惯的人遇浓雾日应改室外锻炼为室内锻炼;(4)加强自我监察,注意身体感受和反应,若有不适,及时就医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